前言:
自從參加完畢業典禮和謝師宴以後,這陣子的心情就陷入了煩躁與迷茫。原因無他,即將拜別熟悉的學生身份,踏入社會的領域,心情自然有些忐忑不安,面對滿滿的未知領域,不由心裡產生了無力感。
直到現在,算是我真正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。過去不論怎麼改變,我仍然是學生,我所生活相處的人事物,一樣單純而類似。但是現在真正是該踏出舒適圈的時刻,過去我們再怎麼想闖出去,終究在父母與老師和同學的庇蔭之下,如今是真正抬起腳,走向未知道路的時刻。
「誰能不恐懼呢?誰能不迷茫呢?」
在這過程中,我發覺時間的流逝似乎加速了,每一天睜開眼睛,雖然和以前過一樣的生活,但是所體驗到卻是那樣的不同。一杯閒暇咖啡的時間,也讓人相當不捨;一場電影的感動,也格外讓人珍惜。是誰改變了這一切呢?
花了這麼多的篇幅在碎碎念,就讓我們進入這次的題目吧。
******
上品德教育班的課程,也即將迎來學期的結束,細心的祐羽學姐也準備了卡片讓我們抽期末的題目,這次我抽到卡片是:
「見未真,勿輕言;知未的,勿輕傳。」
一開始看到這一段話,我真的有些不明白意思是什麼。後來查了意思,反而陷入了長考。畢竟這張卡,在我即將踏出學校所抽到,與過往所抽到的卡片內容風格迥異。
後來我反覆尋思,我想也許這張卡片正提醒著我,未來踏入社會的處世應該注意些什麼。在這個網路活絡近乎氾濫的時代,很多事情被批露出來的時候,往往都有另一面,而當人們瘋狂撻伐之時,卻忘卻求證與平衡的重要性。
會有這個想法,其實是看到了最近關於計程車司機遭到女客人控訴意圖不軌,然而案情卻在一週之內翻盤,一瞬間原本飽受網友抨擊的司機變成了受害者,女客人反而成了加害人。在這種事情頻頻發生的現代,我們常常因為一時的情緒,而忽略了對事情的了解。不管是媒體還是網友,常常能看到未經求證的發文而導致了悲劇,傷害了無辜的人,然而卻又有誰能夠為他們的創傷而負責?
我想這張卡片提醒了我,不論自己眼前看到了什麼,都必須善盡求證,就算知道了事情,也要權衡這件事情如果傳出去,會對當事人有什麼影響。也許未來在職涯,我會面對許多類似的事情,也許有時候有不可抗因素,但是我務求不愧於心;不害於人。
這裡又想插個題外話,最近買了漢娜˙鄂蘭的「平凡的邪惡」,雖然我還沒拜讀完整,但是就我目前所讀的內容,其實也在探討著一個想法:
「是與非。」
當納粹軍官他們在執行命令的同時,他們不曉得自己的行為會導致這些殺戮嗎?這是人們最常辯論的要點。然而,我們從超然的立場看來,卻的確是一個相當明確的「非」。但是真的是如此嗎?如果把當時的情境與氛圍,作為人臣,對於領導的命令務求盡力而為,對於他們而言,這些舉措並非是想殘害人命,或是藐視人類。這完全僅僅是自己職涯中的一環。
不過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真的對嗎?殺害人命確實是不對的,但是這證明了他們就是錯的嗎?如果在他們眼中的人命,並非人命呢?當我看到艾希曼中校對自己的作為,並沒有一絲的罪惡感,我起初有些憤慨,他怎麼可能不曉得這些人命的消逝是罪業?但是隨著艾希曼中校的陳詞,還有許多證人的發言,我漸漸覺得其實他也不過是歷史巨輪的犧牲者。
「如果納粹贏了,那麼有罪的是誰?」
(圖為艾希曼中校↓)
這個念頭不斷縈繞在我的腦海。艾希曼中校說了一段值得尋思的話:「如果戰勝了,那麼我會高興得跳下墳墓。但是我們戰敗了,就把我送上絞刑台吧。」對於這些惡行,艾希曼中校從頭到尾不認為自己錯了,錯,也只錯在納粹打輸了。
這個論述當然不被苟同,艾希曼中校最終仍被送上絞刑台,付出了生命的代價。不過當我們清算著戰敗國的禍首,那麼戰勝國的殘忍呢?最終,大多數人認為是正義的舉措,充其量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偽善。這和我抽到的卡片也有某種程度上的關聯吧,就算我們看到了事實,然而永遠有另一面能夠解釋。最終,我們也不過是在各種論述之間,看著誰能夠奪下最後的發語權。那就代表事實嗎?答案已經呼之欲出。
第二個題目是關於這學期我改變多少,以及老師上課哪一個環節讓我受益最多。這個題目其實不難發揮,信手拈來當然是無數曉南老師和祐羽學姐給我的幫助,以及課程上許多的環節都很棒,我都很喜歡。
但是讓我換個形式來表達我的想法。
第一課:孤獨
讓我們把時光拉回四年前,那時我懷著一種興奮且緊張的心情來到了新聞系。那時候的我碰上了一位老師,他真正打開了我對大學的認識。他不是新聞系上的老師,他是一名作家,在我們學校擔任文學創作課程的老師,他叫張耀仁。為什麼我提起他呢?
因為甫上大學的我,像是一頭橫衝直撞的山羊,四處碰壁。在摸索的過程中,對自己的自信和學習的熱情,也逐漸消失。是他讓我曉得,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。透過文章創作,我學會靜下心來傾聽,在茫然無措的時刻,了解了孤獨並非恐怖的怪獸。
(漢娜●鄂蘭是起惠老師頗為推崇的記者之一,她的哲思也深深影響我。)
第二課:反思
而上了大二,我碰到了第二位對我影響甚深的老師,鍾起惠老師。鍾老師是一個思辯家,雖然她教給我們的是媒體理論與實證,但是真正深深影響我的,卻是她敢於提出批判,而且樂於看到同學們彼此思辯。上她的課,雖然有時候感覺壓力頗大,但是卻往往受益無窮。是她啟蒙了我思辯的能力,反思在反思,就算得出結論也不輕信。
第三課:勤樸
來到了大三,我進入了大學最忙碌的一年度,生活被小世界所佔據。然而,這時我的班導師──林紫玉老師,給了我最大的啟發。紫玉老師大二開始擔任我們的班導師,然而在當時我們並不珍惜老師的教導,甚至有時候還會笑老師有點傻。直到大三,經歷過一些事情後,我才真正明白,紫玉老師那樣勤奮不懈的精神,乍看是最傻的,但卻是最珍貴的精神。願意如此付出,努力踏實的走每一步路,這比起再多美言瑰語都還要重要。
所為築夢踏實,就是形容紫玉老師這樣的人。她用自己向我們傳遞一個訊息,就算路途艱難,只要願意付出前行,終會迎來甜美果實。許多人在這努力的過程就放棄了,然而紫玉老師的字典恐怕沒有放棄,她的精神支持了我,同時也讓我深受啟發與感動。
我在大一學會了面對孤獨;大二學會了思辯;大三學會了努力。終於走到了大四,看起來我該學的也都學完了,我以為總算可以輕鬆度過這一個學年,準備迎接畢業證書,走進社會。這個念頭直到我碰見了曉南老師和祐羽老師而消散。
大四這年,我來到了品德教育班──這一年是啟發我最深的一年。
對剛進入這個班級的我而言,聽到撿垃圾可以變漂亮,這種宛如邪教一般的廣告台詞,我一開始當然覺得有點不靠譜。不過真正進來又是另一種感受。
就我自己的感想與大家分享,我不會跟大家說:「自從我加入以後,開始撿垃圾後,我的人生順遂好多呀~」這種不可置信的話。其實加入品德班,我最大的收穫在於『反省』。老師常常分享一些例子,還有一些故事來訴說道理。乍聽之下,很多內容都相當光怪陸離,有些時候聽起來很像戲說台灣的故事情節。
但是在我聽起來卻不然。為什麼呢?
因為我碰到了大一到大三的老師們,他們給我的訓練讓我能夠理解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必須先回顧這三位老師的原因。
我碰到曉南老師是在新聞系選修的文化研究,那時候我大三,老師上的內容太艱深,我真的聽不下多少,但是唯有老師在分享這些光怪陸離的故事時,我才精神抖擻。像我這種學生,真的是不學無術。不過那時候只是外行人看熱鬧的心態,覺得上這麼艱深課程的老教授,怎麼說這些五四三呢?但是到了大四以後,同樣的故事再聽,已經有不同的感受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事情碰多了,也真正能從這些故事反覆咀嚼出了味道。
上老師的課,就像是讀伊索寓言,老師字裡行間的細節,往往都藏著人生的大道理。有些人只看到了皮,於是他們悻悻然離開了老師;有些人得到了肉,於是像我一樣留在老師跟前學習;更深者得到老師的骨,於是我們有了東昇的醫美少年傳奇;大成者得到了老師的髓,如祐羽老師,於是她便成了仙女下凡度眾生。(玩笑詞)
這門課影響我更深的不僅於此。也因為理解了老師的道理,對於過去許多艱澀的理論,也才逐漸明白。而且許多陋習也開始被發現,我也逐漸能夠反省。像是我過去常以耍小聰明,遊走在灰色邊緣為傲,然而在老師的教誨下,我才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連這種小惡都不能避免呢?空有野心,卻往往拘泥於小利益,我又有何資格剃別人鬍子呢?
老師講述的道理,其實我們從小到大肯定有讀過,但是隨著年齡增長,很多事情被妥協;很多行為被忽略。雖然說現實生活,我們有時的確會為了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做出小惡業,但是這樣是對的嗎?
我們常常放自己一馬,卻往往不能放別人一馬。我在老師的課堂學會了寬恕別人,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寬恕。
雖然我目前還有很大的積習,但是通過老師的課程,能夠看到問題,那麼離解決問題的距離就不遠了。
同時,我也學會了感恩。我們人一出生就不斷受人照顧,雖然我們學會了飲水思源、受人點滴湧泉以報,但是我們往往以不好的姿態對待我們的恩人,更恐怖的是我們從不以為侮。過去,我也曾有這樣的行為,而且不自知到愚蠢的程度。直到自己傷害了別人,才恍然大悟。在上老師的課程,每每鉤起這樣的回憶,才真正悔悟自己的行為。
總結而言,直到大四以前,我都在為了這門課而準備著。在曉南老師與祐羽老師的引導下,用溫柔的方式把很多道理傳遞給我們。我感懷在心,也十分感激。不論未來如何,我相信只要秉持著老師所傳授的,必定能夠度過各個關卡。
最後感謝老師和同學們的努力,在這門課程上我聽到大家的故事,有時候深有同感,有時候也相當佩服,我相信不論大家未來碰上什麼難關,只要記起這時的自己,肯定沒有問題。感謝東昇和其宏的付出,總是默默中槍的東昇辛苦了,別往心裡去,其宏認真負責的態度執得我們仿效,加油!